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”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,影响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,也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,这是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。3月6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、教育界委员时指出: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,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。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,没有生命、干巴巴的。”
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是对社会、对学校、对教师的考验,也是要求。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、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青少年更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“大思政课”之“大”,在于需要不局限于课本教材,不局限于四方教室,不局限于传统教法,要与现实语境结合,与时代场景关联,更要与情感紧密连接,不仅要用心,更要用情。
让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,切实凝聚思想共识。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不能对着课本教材、文件政策“照本宣科”,而要在内容上下硬功夫、花大心思,树立大历史观、系统观念、全局观念,与时政热点结合、与“四史”结合、与社会正能量结合。让理论在接地气的内容中走进普通百姓,在感同身受的事例中拉近距离,从而提升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是一本最生动的教材,抗疫斗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举国体制的伟力,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在抗疫接力中充分体现,从“雷神山”“火神山”的火速建成,到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,制度优势是眼前的真切,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深入人心的共同体验。
从抗疫斗争到复工复产,再到“就地过年”,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和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青春鲜活案例。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方能为国为民,只有让青少年了解当下,时刻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,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的故事和担当,形成大格局融入大时代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“大思政课”不囿于教材,也不应囿于教室,而要让“思政小课堂”与“社会大课堂”充分结合。抗疫斗争中,不少“00后”冲在斗争前线,走出个人的“小天地”,在疫情大考和人生大考中挺身而出,切身参与到中国故事、时代故事之中;在党史学习教育中,更要让学生融入“社会大课堂”,在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,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、积极传播者、模范践行者。
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也要用好情感的纽带。避免“大水漫灌”式的单方面输入,避免教与学的单一模式,而是在双向互动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引导学生在家国情怀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无论是抗疫过程中无数个以生命赴使命、用挚爱护苍生的大爱故事,还是脱贫攻坚征途上披荆斩棘、栉风沐雨的奋斗故事,都需要情真意切的表达和真情实感的流露,让有温度的课堂传递有温度的思想。
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需要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,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烛照前行之路,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时代坐标中闪耀光芒,引导青少年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成为国之栋梁、社会中坚。